千丈之松日日新
《新华字典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辞源》《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》……这些经典的辞书,均出自同一家出版机构——商务印书馆。
近日,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6岁的生日,同时,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面向公众开放,展出其历史上各时期重要出版物、历史文献等展品。
走进126岁的商务印书馆,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现代出版社,如何影响了几代中国人。
人手一本的《新华字典》从这里走向全国
“《新华字典》,可以说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。我们每个人的学习、成长,都伴随着《新华字典》,这里面有着中国人浓浓的记忆。”一位观看陈列展的读者告诉记者。
一本小小薄薄的字典,启蒙一个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,陪伴我们从孩童成长为少年。
第一部《新华字典》,诞生于1953年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一穷二白,全国文盲率高达80%以上,扫盲任务迫在眉睫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,亟须编纂一部实用的国民字典,供识字者使用。
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正是教育家叶圣陶,曾在商务印书馆当过编辑的他深谙扫除文盲、学习文化的重要性。他在日记里写道:“农民经土改之后,要求识字……识字之后,自需看书,看书乃要求字典。”因为有了知识文化,才能进一步武装头脑、改造思想,现代社会才有基础,而识字读书正是这一切的前提。1950年5月,叶圣陶给当时的北京大学领导写了一封信,希望调精兵强将来着手编写计划中的字典,时任北大中文系主任魏建功,便成了后来《新华字典》的主要编纂者之一。
魏建功是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,同时从事很多社会工作,他十分理解语言文字对国家社会的作用。当时要编纂的《新华字典》,面向的是千千万万不识字的普罗大众,如何把抽象的概念解释清楚,非常考验编纂者的功力。
不妨想象一下,让你自己去解释一个常用的字,比如最简单的“左右”的“左”,你怎么解释?
让我们来看看《新华字典》的解释:“左: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。跟‘右’相对。”一个不识字的农民、工人,大概率不会知道抽象的“左”,但日出而作的他们一定知道东南西北方位。《新华字典》便是这样,用读者最易理解的方式、最朴素的含义,让抽象的解释对象变得明了。
1953年,《新华字典》正式诞生。这部新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释义的汉语工具书,以鲜活的、人人看得懂的释义,最大限度降低识字门槛,适应当时扫除文盲、普及教育的社会需求。《新华字典》打破传统字典用文言释义的壁垒,变成每个人都用着趁手的扫盲拐杖。自1957年始,《新华字典》转到商务印书馆出版,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这本字典,凝聚着几代学人的心血和智慧,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,也影响了亿万民众的语言生活,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普及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,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。
百年印书馆中的红色基因
1897年,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。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的开端。
同一时期的上海,印书业繁荣,各类印书坊层出不穷。为什么最终商务印书馆独领风骚?
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,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、执行董事顾青告诉记者,这与商务印书馆创始人教育救国、文化救国的理念是分不开的。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夏瑞芳,年轻时在美国人创办的印刷所工作,因为不满美国人对中国工人的欺压,自己创办了商务印书馆。1898年,夏瑞芳发现市面英语课本难觅、妨碍新学流行,便请人改编英语入门课本,由此出版了商务印书馆第一本书《华英初阶》。
1903年,曾参加过维新运动的文化名流张元济正式入职商务印书馆,任该馆编译所所长,商务印书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
20世纪初的上海,是中国眺望世界的窗口。不但有大量的舶来品从这里登陆,世界先进思潮,也往往从这里开始传播。张元济的出版思想很开明,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典籍思想,还是近现代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流派,都兼容并蓄。
顾青着重谈道:“1919年至1922年间,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各类马克思主义书籍20余种。商务印书馆的期刊,如《东方杂志》《小说月报》等,也都刊载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,如马克思的《价值价格及利润》、瞿秋白的《新俄国游记》等。商务印书馆强大的文化生产能力、组织能力、发行能力和辐射能力,为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。”
上海既是当时中国传媒业最发达的城市,也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区。商务印书馆的工人识字,又有阵地,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、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。
沈雁冰是商务印书馆第一位党员。他以在商务印书馆编辑《小说月报》为掩护,长期担任党中央秘密联络员。据沈雁冰后来回忆,“外地给中央的信件都寄给我,外封面写我的名字,另有内则写‘钟英’(‘中央’之谐音),我则每日汇总到中央。”
1917年,受到五卅运动影响,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率先罢工,印刷所、编译所职工旋即加入。罢工以劳资双方达成协议,资方同意增加工资、承认工会、改善待遇、优待女工而告终。经过罢工斗争,商务印书馆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。
1932年“一·二八”事变,日本进犯淞沪,战火炸毁了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、总厂及编译所、东方图书馆等处。商务印书馆损失巨大,被迫停业。
危急之际,董事会随即决定,成立复兴委员会,誓要“为国难而牺牲,为文化而奋斗”,在废墟上奋力抢修。商务印书馆的员工们,面临山河破碎、国难当头,没有退缩。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,商务印书馆于当年8月1日复业。据顾青介绍,这一年,经历战争的劫难,商务印书馆出版量不减反增,这说明商务印书馆“永远有一种紧迫感,永远有‘为国难而牺牲’的勇气和‘为文化而奋斗’的精神”。
谈及历史,顾青感慨道:“坚持教育救国,开启民智,启蒙大众,这个事情是出版能够做到的。这是一种天然的使命感,不是为赚钱。传播新思想新文化,踩在时代的节奏上,时代需要什么就做什么。”
新时代的出版业既任重道远又大有可为
2016年12月29日,习近平总书记致《大辞海》出版暨《辞海》第一版面世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:“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,坚持改革创新,打造传世精品,通过不断实施高质量的重大文化工程,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!”殷殷嘱托,是对新时代党的出版事业的期望。
接受记者采访时,顾青表示,推进民族复兴,建设文化强国,出版业任重道远、大有可为。“出版业是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行业,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、推进全民阅读等,都要诉诸读物。出版业也是从事文化积累和知识创造的行业,而相对报刊,图书的出版需要传播更加厚重的知识和文化,必须要有积累,才能拿出好东西。”
新故相推,日生不滞。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,语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。《新华字典》诞生近70年来,一共经历了12次修订,目前读者正在使用的已是《新华字典》第12版了。每一个版本的更新,体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变化,更是人们社会生活和时代环境的折射。辞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的记录本,它及时跟踪时代发展和社会语言生活变化,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果和国家的文明进步。每一次改变,都回应着社会需求的变化,也留下了时代痕迹。
进入数字化的时代,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书也在逐步转变为数字化资源。开发独立APP、入驻词典笔,一部部国典级辞书在科技的力量下悄然焕新。
商务印书馆曾发布过一则《我们提倡这样的出版态度》公益广告,明确提出:“我们是文化建设者,而不仅仅是商人;我们提倡实事求是,而不是夸张和误导;我们提倡社会责任,而不是攫取社会财富;我们提倡首创精神,而不是盗取他人成果;我们培育名牌,而不是捕捉猎物。我们提倡做有良知的出版人。”
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,让人得到智慧启发,让人滋养浩然之气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深入推进全民阅读”。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,要“深化全民阅读活动”。
谈到全民阅读,顾青认为,读书不同于读手机,读书是认真的思考、做笔记,是深入阅读后的一种自我成长,而不是消磨时间、自我娱乐。“我们讲学原著悟原理,不是快餐式的。认认真真读几本书,要积累出来才能有收获。提升国民的基本阅读素养、厚植历史文化的积累,出版业有责任、有使命,也有信心,必定要艰苦努力。我们欣喜看到,步入新时代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,我国的出版业持续繁荣发展,推动我国加快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。”
“日新无已,望如朝曙。”这是商务印书馆馆歌《千丈之松》中的一句话。这句厚重而典雅的文字,见证着在时代变迁中,出版人坚守初心,又与时俱进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xzjjw.gov.cn/wh/105104.j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下一篇:颇具特色的学雷锋剪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