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检舆情网
当前所在:网站首页> 文化园地 >正文

孔门的交友原则

时间:2023-01-06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:佚名 0

  《论语》中多次提到“朋”“友”,再加上还有一些内容也可以作为交友的参考或者借鉴,这样,书中涉及交友的文字就更多了,这些文字论及交友的原则、分寸、目的。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看来,交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:

  一是忠信。曾子提出“日三省乎吾身”,其中包括了“为人谋而不忠乎,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”这两条(见《学而篇》)。子夏也说:“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”(《学而篇》)这都是交友时要遵循的原则。《公冶长篇》记载孔子与弟子各自言志,子路说:“愿车马,衣轻裘,与朋友共,敝之而无憾。”这正是曾子为人谋而要忠之意。孔子说自己的“志”是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”“朋友信之”正是子夏等人“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”的意思,这说明曾子、子夏等人的交友之道直接受到了孔子的影响。

  二是真诚。《公冶长篇》记载了孔子的一番话:“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孔子耻于向朋友“匿怨”,实际上是说要对朋友真诚,不能当面一套、背后一套,如果对朋友有不同意见,就应该说出来而不能隐瞒,体现出一种真诚待友的精神。孔子非常讨厌“巧言令色”之佞人,主张“远佞人”,正是因为这种人缺少真诚之心,难以成为真正的朋友。在一般人看来,朋友再怎么好,也没有血缘关系,不及兄弟来得亲近,所以朋友在不少人心里的分量不及兄弟,要让他们真正待友不大可能,但《论语·颜渊》里一段话可以改变人们这种片面的认识:

  司马牛忧曰:“人皆有兄弟,吾独亡。”子夏曰:“商闻之矣,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,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?”

  四海之内皆兄弟,是一种交友之道,体现了一种真诚、友爱的精神,一种把朋友视为兄弟的精神。这种精神极大地扩大了朋友的范围,也极大地提升了交友的境界,成为《论语》中让人动容的千古名句。

  三是“不友不如己者”。这句话两次出现在《论语》中,说明孔子对这个原则很重视,但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,如朱光潜《谈交友》:“孔子尝劝人‘无友不知己者’,这话使我很彷徨不安。你不如我,我不和你做朋友,要我和你做朋友,就要你胜似我,这样我才能得益。但是这算盘我会打你也就会打,如果你也这么说,你我之间不就没有做朋友的可能么?”读者产生这种不安当然有道理,但似乎有点过虑。孔子一生结交广泛,也包括不如己者,《宪问篇》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原壤夷俟,子曰:‘幼而不孙悌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,是为贼。’以杖叩其胫。”原壤是孔子年轻时候就认识的朋友,但为老不尊,孔子生气地“以杖叩其胫”。孔子与他交往多年,但并没有受他的影响。因此,这段话更多地是在提醒那些道德文章还不够的人,不要轻易结交那些不如己者,以免受其不良影响,这对那些涉世未深的人而言,不啻为交友的清醒剂。如果我们再看看《季氏篇》里的一段话,我们就更能理解孔子“不友不如己者”的用意:

  孔子曰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。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

  我们不能把“损者”直接等同于“不如己者”,但“不如己者”当中的确有很多“损者”。在我们还不能抗拒这些“损者”的诱惑之前,我们还是尽可能多地结交“益者”和超过自己的人。可见,“不友不如己者”作为交友之道,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成立的,特别是在你还未成为君子之前,最好不要结交不如己者;只有你自己具备坚毅的力量,不被别人同化,你才可能去感染别人、改造别人。

  孔门重视交友的原则,但也注意交友的分寸。他们强调交友要忠,但也认识到过于忠也不行。子贡有一次问交友之道,孔子回答说:“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则止,无自辱焉。”(《颜渊篇》)孔子认为对朋友要尽到忠告善道的义务,但如果对方不听,就不要再说了,以免自取其辱。子游也有类似的告诫:“朋友数,斯疏矣。”(《里仁篇》)跟朋友的关系太密切了,反而让双方的关系疏远。儒家说“无友不知己者”,但子夏指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要注意大的方面,不要拘泥细枝末节:“大德不逾闲,小德出入可也。”《宪问篇》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 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’”“以德报怨”当然可以作为交友之道,但这样容易变成烂好人,显然不如“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”更能坚持原则。这些都是孔子交友坚持原则、不失底线的具体体现。

  孔门之所以这么重视探讨交友的原则、分寸等问题,是因为交友对学习来说太重要了。在孔门看来,学习固然是自己的自觉行为,但有了朋友,可以一起交流切磋,可以互相驳难,是为了求道(仁、礼)成为君子。正因为交友的目的是为了学习,所以《论语》中很多交友之道,实际上说的也是求学之道,或者与其相通,如《卫灵公篇》“事其大夫之贤者,友其士之仁者”,指交友之道即是学仁之道;又如《里仁篇》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;《述而篇》“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”,均体现了儒家谨慎交友、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,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乐于学习、学无常师的态度。(叶帮义)

  
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ccdi.gov.cn/lswhn/shijian/202212/t20221223_237817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上一篇:容庚的爱才惜才

下一篇:艾青的“马车”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纪检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。
纪检舆情网 jjyq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6212746 15311203816 010-56212739 15311203807 010-53387132
监督电话:13269738208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xcgbfz@163.com  客服QQ:3610847436 通联QQ:3504475633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