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中有民便清明
又是一年青草绿,梨花风起正清明。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,承载着人们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道德情怀,蕴含的正是胸怀家国、清正廉明的精神,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。宋代就有三位清廉官吏、文坛巨匠写过感怀清明、恪守节操、心系民生的诗歌。
王禹偁是北宋初期一位嫉恶如仇,为民请命的正直官吏,无论任职何地,始终不改心系天下、为民爱民的炙热情怀。
王禹偁主政商州时的一个清明节写下诗作《清明》。诗中吟道,“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昨日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”。诗作看似清冷凄苦,实则隐含着诗人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。
王禹偁出身贫苦,世为农家,宋《邵氏闻见后录》记载,“其家以磨面为生”。他天资聪慧,九岁已能写诗作文,被称为“神童”,后入仕途,为政清廉,生活并不富裕。无论自己多么穷困,王禹偁始终惦记着黎民百姓。
同样在清明时分,苏轼在黄州即兴写下著名的《寒食帖》。彼时,苏轼谪居黄州已近三年,他在诗中慨叹,“那知是寒食,但见乌衔纸。君门深九重,坟墓在万里”。这位心系百姓的政治家、大文豪,不以外物为尺度,在人生困窘之际始终坚守心灵绿洲,忠心报国、矢志为民的深沉情怀跃然纸上。
苏轼一生为官近四十年,始终体现出“为官以民为本,为政以廉为首”的鲜明人格文化特征。他在《上初即位论治道二首》中提出“民者国之本”的理念,在《策别训兵旅二》中提出“民者,天下之本”。不难发现,要把国家天下治理好,首先要把民众的事情办理好,是其鲜明的为政思想。
文学家黄庭坚清明节触景生情,在《清明》诗中写道,“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”“贤愚千载知谁是,满眼蓬蒿共一丘”。诗句体现出诗人忧国爱民节操与超然旷达的处世态度,在看似虚无悲凉的表象之外,后人分明体会到诗人心灵深处强烈的爱民情怀。
在实施王安石推行的“新法”中,黄庭坚刚正不阿,宽严相济,深入任职地方的穷乡僻壤,察民情、访民意,如实向朝廷上报实施情况,竭力为百姓减轻负担。《宋史》记载:“知太和县,以平易为治,时课颁盐,州县争占多数,太和独否,吏不悦,而民安之。”
黄庭坚任太和县知县期间,亲笔书写五代蜀主孟昶《官箴》中的“尔俸尔禄,民脂民膏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,刻于戒石之上,是为《戒石铭》。短短十六个字,表现出黄庭坚施仁政、诫官吏、抚黎民、匡社稷、建功业的高尚气节。
斯人已逝,斯风常存。清者自清,廉者自廉。介子推血书“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”,一直被后人所称道。自晋文公拜祭介子推定清明节至今,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心中有民,清正廉洁,始终是清明节的深层含义。(开封市祥符区纪委监委 张万华)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hnsjct.gov.cn/sitesources/hnsjct/page_pc/lzwh/xl/article99a5037181a6490bba30b943b899979b.html
上一篇:物洗则洁 心洗则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