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检舆情网
当前所在:网站首页> 廉洁文化 >正文

金东沈氏:清心俭政 齐家有道

时间:2023-06-09 来源: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:佚名 0

  白墙黛瓦生绿柳,双溪交汇育灵秀。在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,坐落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头下村,这里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、文学家沈约的后裔聚居地,明朝景泰七年(1456年),沈约三十一世孙迁居至此,繁衍至今已有500多年。

  图片1.png

  山头下村

  沈约(441—513年),字休文,吴兴武康(今浙江湖州德清)人。少年时期的沈约学习非常刻苦,常常在母亲的陪伴下看书至深夜,日积月累,学识不断提高。沈约著有《晋书》《宋书》等史籍,又首创“四声八病说”,为近体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。

  IMG_0578-01.jpeg

  沈氏宗祠内的沈约像

  出仕后的沈约先后在宋、齐、梁三朝为官,与金华有着深厚渊源,早年任东阳郡太守时勤政廉洁,造福一方。据史料记载,公元494年,沈约开始兴修水利,发动百姓对婺江河道进行疏浚。位于婺江北岸的“玄畅楼”,正是为纪念当年的工程而建。后来,因为沈约在此创作了“玄畅八咏”诗,而被后人更名为“八咏楼”。

  “玄畅八咏”以诗言志,忧国忧民、心怀苍生,体现着沈约对德行操守的自省与警励。“清心矫世浊,俭政革民侈。”(《八咏诗·被褐守山东》)濯污扬清,去除世风之浊,谓“清心”;清正廉明,戒除奢靡之风,谓“俭政”。沈约虽身为太守,日常生活却异常简朴,崇尚淡泊明志,注重洁身自好。

  正是沈约的言传身教和严厉的家规家训,其子沈旋、沈趋也成为了高官,且均以清正廉洁闻名。沈约留下的诗文警句,加上其教子治家思想,经子孙后代的不断丰富、完善,最终浓缩为13则的《沈氏家训》:“孝父母、敬长上、敦友于、正内外、和乡族、率勤俭、禁游惰、革奢侈、惜孤寡、养贤才、尊师道、戒仆从、务耕读。”

  图片4.png

  沈氏家风家训馆

  《沈氏家训》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,极为注重内心修炼,特别强调严于律己,以慎独为本,去除内心浮躁,摒弃华而不实。《沈氏家训》的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,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。家族中一旦出现不孝不义者,一律以家法从严处置:“朔望会众,拘祠责治毋纵。”

  《沈氏家训》还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:“凡读书者……本祠俱有支给。艺佳者另赏笔墨,进学者给与花红,示劝贤培国器也。”家族子孙一旦培育成材、出仕为官,则必须牢记祖训教诲,以实际行动严格做到“率勤俭,禁游惰,革奢侈,戒仆从,务耕读”,并接受整个家族的监督。

  但凡进入村私塾就学的沈氏子孙,每日晨读,必须背诵家训,直至烂熟于心。《沈氏家训》,言简意赅,却又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,深深扎根于子子孙孙的心间。

  1483062948873_909.jpg

  《禁嫖赌略言》

  大公而小私,凡事讲规矩,是沈氏鲜明的家风印迹。沈约第四十二代孙沈鹤令,曾任清朝地方粮库的监理。有一年,山头下村遭遇水涝,村民们几乎颗粒无收。沈鹤令回老家探望母亲,很多乡邻都以为他会带回几袋粮食,纷纷到村口迎接。出乎意料的是,沈鹤令只背了一个行囊,里面只是一些换洗的衣物,而那一把雨伞,还是当年从老家带去的旧伞。

  传承更要发展,因山头下村一带商业繁华,家族子弟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,沈氏一族还制定了《禁嫖赌略言》,作为家训的补充和延伸。全篇通过摆事实、讲道理、明规矩、定处罚,谆谆劝导子孙后代端正行为,远离邪恶。

  图片5.png

  潜溪上的仁寿桥

  在这里,沈氏家风家训的传承贯通古今同频共振,潜溪之上的“仁寿桥”和“余庆桥”便是最好的证明。道光二十一年,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80岁那年告诉子女,他不想办寿宴,想把做寿的银两捐献出去造一座桥,方便乡亲过河。于是沈感卿后人凑足造桥所需银两,建造了这座“仁寿桥”,完成了老人的遗愿。感人一幕在2011年再次重现。因“仁寿桥”较狭窄,无法通行机动车辆,于是沈约第四十九代孙沈才兴慷慨解囊,捐资50万元,在“仁寿桥”上游又建起了名为“余庆桥”的新桥。

  一座座古桥、新桥,装点着潜溪,方便了行人,也让山头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“仁义古村”。留在村中的村民,耕读传家,和睦融洽。走出村外的人,出仕为官者清廉为官,务实为民;经商者诚信经营,好善乐施……

  五百多年来,沈约“清心俭政”的修身为官思想与《沈氏家训》一道,成为山头下村沈氏一族的齐家之法,同时也成为了金东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立家规正家风的模范教材。

   (金华市金东区纪委监委)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zjsjw.gov.cn/zhuantizhuanlan/qinglianwenhua/jiaguijiaxun/202305/t20230508_9538775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上一篇:椒江:中医传清廉 药膳补正气

下一篇:【廉史今读】岑文本的赤诚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纪检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。
纪检舆情网 jjyq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6212746 15311203816 010-56212739 15311203807 010-53387132
监督电话:13269738208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xcgbfz@163.com  客服QQ:3610847436 通联QQ:3504475633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