冉冉绿蓑衣
穿蓑衣、戴斗笠的农夫,是我童年记忆里一道特殊的风景。在漫长的岁月里,蓑衣是我们寿宁农家的必备品,也是农村人们普遍用的雨衣,干活、行路甚至保暖都离不开它。
在中国,制作蓑衣的材料很多,寿宁蓑衣是用棕毛缝制成的。寿宁的棕榈树不多,且比热带地区的棕榈树要低矮一些。它那像剑似的长叶粗硬张扬,仿佛让人无法亲近,所以,我小时候从棕榈树前走过,总是远远绕过而行。但后来我了解到它粗糙的皮居然用处极大,表面覆盖着的丝竟能编结成蓑衣,为人们遮风挡雨时,我看它们又觉得亲切了许多。下雨天,邻居们都是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在稻田里犁地或插秧。棕毛做的蓑衣特别耐用,下雨天穿够厚实,它不但可以遮风避雨,穷人家甚至用它来遮羞掩丑。
编蓑衣并不是件易事,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,还需要耐心与细致。编蓑衣有多道工序。首先是备料,包括剥棕、拆棕、梳棕、洗棕、绞绳、搓绳等。其次是编织领口。领口部位是最难缝制的,中间用蓑骨做成圆领口,两翼要略上翘。从塑形、定位,到穿针引线,都关乎整件蓑衣的质量和美观。买主们买一件蓑衣,首先要看领口是否厚实,针脚是否均匀。再次,是拼接、缝线。穿蓑衣劳动,关键要轻便、灵活。所以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个部分。蓑面和蓑底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。老师傅们说,纯手工制作一件蓑衣要2天左右时间。
朋友的爷爷当年是编制蓑衣的师傅,我兴致勃勃地去拜访了他。老人家已80多岁了,问及蓑衣的制作过程,老人来了兴致,从砍棕榈毛到最后成衣,滔滔不绝地道来。老人的儿子怕父亲说多了累,就接着话题说,父亲以弹棉花、编蓑衣的手艺养活6个孩子非常不容易,棕榈毛坚硬而富韧性,父亲的手掌经常被棕毛刺得鲜血长流,手掌心上的老茧一层又一层。看着老师傅手上厚厚的茧,我感受到了祖辈们艰苦生活的印迹,也看到了中国农耕文明绵延相传的真谛。
蓑衣是农人、渔民辛苦劳作的标志,在诗人们的笔下又是隐居、独我、自由的写照。你看柳宗元“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江雪”,完全一派文人隐世小舟的意蕴。再看张志和“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”,让我们有一种置身世外的诗意和简约。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吕岩《牧童》:“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”那份简单的浪漫和乐观,就沉淀在一朝一夕中。
年年岁岁蓑衣在,朴朴素素记乡愁。蓑衣,既是传统符号和历史记忆,也是一种勤劳的精神象征、一种仪式,寄托着我们心中美好的愿望。它所象征的耕作、田园和收获,自古至今都凸显着我们热爱生活、崇尚淳朴的自然底色。每当我看到一件蓑衣或一顶旧斗笠,心里就会涌上一种别样的情感。曾经的艰苦岁月、祖辈父辈留下的念想以及我们对土地的热爱,这些深厚的融于血脉深处的乡土之情,都在瞬间绽放。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zdis.gov.cn/lzjy/lzwsp/202306/t20230602_80010357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恃外不如善内
下一篇:山水有清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