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马袁氏:崇廉向善 薪火相传
循陆埠水库上行,四明笼翠,流水淙淙。青山秀水间,一个名叫袁马的古村伫立千年。
袁马村原为“马袁村”,名字由来指向两大姓氏。北宋建炎年间,马氏先祖马之纯随宋高宗南迁,从陕西扶风来到宁波。袁氏支系则是为躲元末兵乱,经睦州迁至四明。生于明朝中期的袁炜,精绝颖异,是袁姓和马姓的共同荣耀,去世后坟墓也建造在马家的土地上。马袁村因此更名为袁马村,也称“阁老故里”。底蕴深厚的袁氏家风家规在代代相承中历久弥新,滋养着一方人民。
俯瞰袁马村全景照
袁炜(1507-1565),字懋中,号元峰,余姚市陆埠镇袁马村人。明世宗嘉靖十七年(1538)的探花,官至礼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少傅兼太子太傅、建极殿大学士等职。《明史》记载,“炜性行不羁。”17岁,袁炜补县学生,熟读经史,以博雅称冠一时。嘉靖十六年(1537),参加乡试,获得第二名。第二年,夺得会试第一名会元。当参加殿试,内阁最初拟定陆师道为状元,明世宗却御笔改作袁炜为状元。虽之后又因袁炜的出言直率而改成了第三,但其才学在同时代中却是无人能出其左。
也因生性狂放不羁,袁炜经常会仗义执言,说一些得罪人的话。世宗知其秉性,从来都不怪罪。嘉靖四十年(1561),袁炜兼管吏部、礼部两部事务。那时,内阁首辅严嵩想提拔自己的同乡欧阳德,当这项议题在朝廷进行商议时,大家都碍于情面或摄于严嵩的威严而默不作声,没人敢提出异议。袁炜并不屈服于严嵩的权势,坚持自己的观点,坚决不肯在任命书中署名表示同意,此事最终告吹了。袁炜对大明的忠诚以及踏实作风,世宗看在眼里,十分信赖他。嘉靖三十五年(1556),内阁推举修撰全元立掌管南京翰林院。世宗不准,特用袁炜。袁炜上疏请辞,愿以原官供俸,世宗又立刻提拔他为侍读学士。两个月后,世宗又手诏袁炜为礼部右侍郎。第二年,加太子宾客兼学士,赐一品服。
袁炜画像
袁炜知恩图报,对家乡族人怀有深厚情谊。当年他进京参加会试囊中羞涩,村里有位乡绅怀义伯,平时与其关系较好,亲自送他上路。后袁炜一举考中,回想起怀义伯当年的情义,奏本皇上得到恩赐后,题写“世恩第”三字,命人制匾并悬挂于恩人门头。
“世恩第”三个大字悬挂至今,昭示着明德向善的淳朴民风
袁炜心系故里、清廉自守,被当地人民所津津乐道。据说,嘉靖皇帝封袁炜为武英殿大学士后,当即下旨要在袁炜的家乡为他建造阁老府,并拨下银子万两。这时,四明山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饥荒,三年大旱,山间梯田龟裂,颗粒无收。袁马村周围的山上,柴草枯萎,庄稼不生,穷苦人家只吃草根树皮。袁炜获悉家长灾情后,急百姓之所急,当即奏明皇上,请求下旨赈济灾民,但遭到严嵩的反对,他认为是袁炜谎奏灾情,欺骗皇上,谋取私利。袁炜深知家乡灾荒是实情,既然没有朝廷拨款,自己也不能眼看着乡民遭灾,他当即将建造阁老府的银两用来赈济灾民,并派出亲信官员到家乡专门负责发放赈灾粮食。袁马村民无不为之感动,而当初建造阁老府的计划也就泡汤了。
如今,在袁马乡风馆,进口处的家风家训赫然醒目,“—朋友,五伦之一,所以辅仁,务宜久敬”。袁炜践行的“知恩图报”,代代相传。此外,袁氏家风家训里的“谦约节俭,廉公有威”、“凡亲戚往来,倘己凉薄,不矫情市名;如己丰饶,不鄙吝啬施。随事量力,可也须端整阖开”等等教诲,一直教育引导着后人端正做人、清正做事。
袁马乡风馆进口处的袁式马氏家风家训赫然醒目
袁氏祖先对后人的训诫以及历史事迹,已成为袁马村廉洁文化建设的最好资源,党员干部廉洁教育的生动教材。袁马村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站长马再军在家风家训熏陶教育下,投身公益事业,获“余姚好人”、“浙江省新时代万名好党员”等殊荣,还率先垂范,致力于宣传家乡优秀家风,不辞辛劳。近年来,村里通过舞蹈、歌曲、晚会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“清廉袁马”的元素,在寓教于乐中传播袁氏崇廉向善的家风理念。在清廉村居建设的动力引领下,袁马村正如火如荼推进“艺术振兴乡村”建设道路,党员干部带着村民们奋力打造和美乡村、走上共富道路。
(余姚市纪委监委)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zjsjw.gov.cn/zhuantizhuanlan/qinglianwenhua/jiaguijiaxun/202211/t20221122_7622353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廉昀家风扬正气 翰墨妙笔书清风
下一篇:贺友直:淡泊名利 修身齐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