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
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”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,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,这就真叫过错了。《论语·学而》中有“过,则勿惮改”,孔子很重视改过,认为犯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,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,强调知错能改。
“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。过也人皆见之,更也人皆仰之”也是《论语·子张》的观点。以日食月食的变化为喻,赞扬君子不像文过饰非的小人,不隐瞒和掩盖过错,又能公开改正过错的光明磊落的态度和胸襟。
孔子评价颜回:“不迁怒,不贰过”。“不贰过”就是改过的问题。对自己同样的过错照旧再犯而不思改正,或者对他人犯过的过失不加借鉴,自己也犯,是为贰过。孔子高度评价颜回的德行,认为颜回能做到不迁怒于人、不贰过于己,缘于颜回的好学不倦、勤奋苦读。
人无完人,金无足赤。从《左传》的“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”到《弟子规》的“过能改,归于无。倘掩饰,增一辜”,从《素书》的“有过不知者蔽”到《孟子》的“闻过则喜”,无不体现古人重视修身、正视错误的智慧与涵养。
西汉昭帝时,韩延寿担任左冯翊(今陕西大荔)的太守,公正清廉,史称“循吏”。他善于听取部下的劝告,积极采纳好的主意。有一次,部下劝他到基层调研,韩延寿刚到高陵县,就有兄弟俩因争田之事直接找他告状。这件事使他感到非常难过,他说:“我作为太守,是一郡之长,却不能教化百姓,结果导致民众有骨肉争讼,既伤风化,又使贤人孝子受辱,责任全都在我身上,我还是自己退职让贤吧。”
第二天,他就推辞称病,闭门思过。地方官员见他这样,也都深感自己失职。韩延寿的举动也深深感化了争田地的那兄弟俩,两人由互争变为互让,并且主动前来请罪。韩延寿非常高兴,并以酒肉热情地款待,勉励他们知错能改。韩延寿将“治民犯错”归结到“治者”之过而闭门反省,让当地老百姓和官员都对韩延寿更加敬重。从此,冯翊再也没有争讼之事发生。
《诗经·周颂·小毖》记载了“予其惩,而毖后患”的故事,说的是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,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、蔡叔度造谣说周公准备篡位,周公为表忠心隐居外地。管叔鲜等趁此时机立即叛乱,周成王幡然醒悟,请回周公率军平息了叛乱。周成王知错就改、自我规诫的态度值得肯定,“惩前毖后”的成语也出于此。
知过改过,自古以来就为人称道,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。马克思说过,“人要学会走路,也要学会摔跤,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”。有再大的过失,只要能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发自内心地想去悔改,以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,才能在总结经验、汲取教训中日臻成熟、不断前进。(南宁市纪委监委)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xjjw.gov.cn/staticpages/20220420/gxjjw625f7917-170605.s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长图|年轻干部当清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