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:“你”字有个特点,就是必须当面使用
【小识】
《古今谭概》有一则《题小像》:“唐伯刚题邾仲谊小像云:‘七尺躯威仪济济,三寸舌是非风起,一双眼看人做官,两只脚沿门报答。’仲谊云:‘是谁?是谁?’伯刚云:‘是你!是你!’”邾仲谊,名经,明代进士,据说祖籍在陇右,即今甘肃定西,善隐语。隐语是一种说话的艺术,也可能是一种生存的艺术。可能正因为邾仲谊“善隐语”,所以唐伯刚才如此描写他,以至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谁。当然,也不能排除他是在装糊涂。
认识“我”似乎非常困难,“只缘身在此山中”也;认识“你”好像比较容易,“旁观者清”也。但问题在于,很多人常常是看破不说破。
“你”这个字,有一个特点,就是必须当面使用,或者至少要把对方想象到当面然后再使用。所以,就存在另一个问题:对“你”说什么话,对“你”话怎么说。有啥说啥行不行,有话直说行不行?大家都这么提倡,但很多人只是表表态而已。艺术研讨会谁参加,作品首发式谁参加,请“你”啊!艺术研讨会上说什么,作品首发式上说什么,说“你”的好话啊。于是,在很多场合,“你”字几乎成为表示赞美或者吹捧的发语词。
《说文解字》没有“你”字,但有个“爾”字,声符为“尔”。《康熙字典》也没有“你”字,但有个“伱”字:“爾又为尔,尔又作伱,俗书作你。”“你”作为第二人称代词,原来是个俗字。“你”是个俗字不是问题,问题是不要用得太俗了。泼妇骂街的时候,“你”字都是被咬牙切齿地挤出来的,这也是一种俗。
有一句话,叫做“叫我说你什么好呢?”一般情况下,真正对“你”好的人才会这么说。
顺便提一下,邾仲谊也曾经为唐伯刚的书斋“贯月轩”题过一首诗,一开头就说:“使君文采歘翩翩,投檄归来志浩然。”可见,他们之间是有交往的,而且关系很不错。所以,他们互相说“你”的时候,才能感觉到彼此都是性情中人。(尚之)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sjw.gov.cn/contents/47999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