器:尽己所能而有用于社会就是“成器”
【小识】
《论语•为政》中,不知道孔子遇到了谁,也不知道孔子想到了什么,突然就来了一句:“君子不器。”朱子注曰:“器者,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。成德之士,体无不具,故用无不周,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。”意思是,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,各有专用,仅仅在某一方面发挥作用,而应该成为一个无所不通、无所不能的全才、完人,在更高层次上建立功业。
怪不得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时,孔子生气地说:“我不如老农民。”向他请教如何种蔬菜时,孔子又生气地说:“我不如老菜农。”孔子不是不懂如何种庄稼、如何种菜,而是嫌自己的弟子目光太短、格局太小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器,皿也。像器之口,犬所以守之。”器和皿的区别在于:“皿专谓食器,器乃凡器统称。”器与械的区别在于:“有所盛曰器,无所盛曰械”。总之,器有两个重要特征:一,中间是空的。但不能因为其“腹中空空”,就认为百无一用,相反,它的价值正在于“空”。二,可以装东西。可以装固体,也可以装液体,有些是简单的存放,有些则是为了保鲜或保质。为什么要有一只犬守着它呢?这说明,器不仅可以装东西,而且可以装很值钱、很重要的东西。
孔子说“君子不器”,但并没有说为器者就是“小人”。老子说“大器晚成”,可见“器”有大小之别,“小器”易见,“大器”难觅。
任何一个人,能力有大小,术业有专攻,但只要对社会有用,只要尽己之能而有用于社会,就是“成器”。在父母心里,在老师心中,孩子们能“成器”,就是他们最朴素也最美好的心愿。而且,随着时代的进步,社会分工越来越细,学科门类越来越专,任何一个人,如果能在某一个细小的环节有创见,能在某一个狭窄的领域有突破,甚至都可以被称为“成大器者”。一个人不管是“成器”了,还是“成大器”了,都应该受到社会的“器重”。(尚之)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sjw.gov.cn/contents/48155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传承优良家风 涵养廉洁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