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水林回乡记
最美故乡多青绿 朝文 摄
一
正午的日色时明时暗地映照在乡间大地上,厚厚的云层仿佛挂不住似的从天边挤压下来,空气有一些闷热,华水林停止了田间的活计,走到高大宽阔的华屋祠堂。站在天井旁边,能感觉到微微的一丝凉意,和野外相比,仿佛换了一个人间……
这是著名的红军烈士村江西省瑞金市叶坪镇华屋村。祠堂的烈士名录里,有华水林的爷爷华钦材。如果再往北行,华屋的后山上,还有华钦材亲手栽下的一棵松树。当年的小树苗,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。一块立在地上的石碑,记载着华钦材简短又英勇的生平。
作为一名红军后代,1966年出生的华水林,从没有见过爷爷。莫说他,就是他的父亲华崇祁,也从未与华钦材见过面。
华钦材是全村第一批应征入伍的红军,也是最早在蛤蟆岭上种下纪念树的人。1934年10月,华钦材随红军北上,他的妻子是挺着大肚子送他走的。即将临盆的孕妇,多么希望男人留下来陪她啊,然而革命者总是来不及儿女情长。那时候,他们大概都没有想到,这一别,便是生死两茫茫。
大约四十天后,华崇祁出生。“那时,我们家里只剩下太婆和奶奶两个大人,父亲是爷爷留下的一根独苗。”华水林说,“红军转移后,国民党反动派反扑过来,对红军家属进行各种镇压和限制,太婆和奶奶带着父亲,吃没吃的,穿没穿的,日子过得十分艰难。”由于战争创伤、耕地贫瘠等原因,华屋深陷贫困。所幸华屋的老百姓非常团结,家家户户互相帮助,看到华钦材的妻子生了娃,人们便悄悄地送去月子里的必需品,有人送生姜,有人送红糖,有人送婴儿的小衣服。就这样,华崇祁在全村人的共同护佑下,长大成人了。
也许是人丁单薄,对家族兴旺天然有着强烈渴望,成年后的华崇祁接连生下了华水林六兄妹。孩子多,热闹是热闹,可是家里穷,只有两间半土坯房。小时候还好,挤挤就过去了,等华水林六兄妹长大后各自成家,老房子已经容不下他们一起住了。他们只好各自外出打工,结了婚的拖家带口租房住。过年原本是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在一起,然而因为回来住不下,六兄妹只能轮流回家过年。这样的一家人,生生创下了十六年没有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的纪录。
二
华水林为了生活,一直在外打拼。“我开始在赣州租房住,开了七八年摩的,帮人送货,打零工,后来回到瑞金市区蹬了三四年的三轮车,有时候当搬运工挣点钱……”说起那些打工的过往,他已经很难准确地回忆起在哪些地方打过工、做过什么、做了多久。那几年,他的家庭收入微薄。由于没有房子,两个女儿都寄养在外婆家。而他们夫妻俩到处租房,不知道搬过几个地方了。不辞劳苦、没日没夜地干活,不经意间病痛也找上门来,在深圳工厂流水线干活的妻子,长期身体不适,查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。严重的时候,站着炒菜都疼。重活是干不了了,还得一直吃药。想到孩子的学费、妻子的药费……华水林经常愁眉不展。拥有一栋自己的房子,是他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。
然而,这个新房梦还真的实现了。2015年春节,华水林一家搬进梦寐以求的一栋小楼里。
事情还得从2012年说起,这一年,按照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,华屋开始筹备统一拆迁建房。“一组三会”成立,开启了村民高度自治的建房模式,并实行统一规划,统一拆迁,统一建设,统一装修,统一分房。理事会征求村民意见,需要房子的先报名,华水林激动不已,简直不敢想象事情有这么简单。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,听说一栋房子要掏出十二万左右,他想,就是借钱欠债也要把握住这个机会。不仅是他,这次统一分房,华水林兄弟中,除了在外有房的一个,其他人都获得了名额。
华水林的报名是有底气的,他们一家四口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,可以享受免息贷款。2014年,他贷款三万元,用于交建房款,不够的再找亲戚朋友借。新房建好了,公共设施也完备了。2014年9月份正式抓阄分房,那一天,华水林起了个大早,激动得手都发抖。无数次在梦中相遇的房子,如今就摆在眼前,将成为他们的安居之处。事实上,六十六栋方方正正的三层小楼,哪一栋的户型设计、外观和楼间距都一样,它们的大门无不朝着南方,周围所住的邻居无不是华姓的亲人,那些在他父亲出生后,倾力帮助他们一家的亲人。
2015年春节,华崇祁夫妇、华水林一家,还有他们的兄弟姐妹与家属,十六年来第一次在华屋的新房里欢天喜地过了一个团圆年。自然,此后的每一年,他们都可以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了。
这个红军后代的家庭,如今已是四世同堂,全家人口有二十九个。八十七岁的华崇祁和八十五岁的老伴,身体都还硬朗,不用子孙操太多心。尤其让华崇祁骄傲的是,他们家已经有了九个大学生,两个研究生……提起这些,老人脸上笑得绽开了花,不住地说:“感谢党,教育得好。”
三
曾经四处奔波、一身疲惫的华水林,如今真正回归家乡,不仅没有失去谋生的饭碗,反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。村里早就替大家做好了长远规划,什么都不用农户操心,土地流转好了,蔬菜大棚搭好了,农业设施做好了,直接返租给村民种大棚蔬菜。2015年3月,华水林在村委会的帮助下,租了八亩大棚,加上自己的两亩,共十亩地,种上了苦瓜、黄瓜、辣椒、豆角等应季蔬菜。为了让菜农增收,村里从广州引进了螺丝辣椒,这种辣椒不仅口感好,而且产量高,凡是种了的都齐声叫好。
第一年,华水林采下的蔬菜就卖了八万多元,除去投资,余纯利四五万元,当年就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,领取了脱贫光荣证书。市邮政公司组织贫困户按订单种菜,再以电商模式帮菜农卖菜。华水林的大部分蔬菜都卖给了单位大食堂,邮政公司在线上联系好,邮车直接开过来拉菜,连物流费、卖菜的人工都省了。
事实上,华水林并不那么“安分守己”。“我什么都想尝试种一下”,他摸摸头,有些不好意思地说。是的,除了蔬菜,华水林还种瓜果,什么番石榴、小西红柿、百香果、芭乐、杨桃、菠萝……各种时令水果,他都想种,要种,还非种成功不可。他去福建、广东等地引进树苗,热带水果不好伺候,他就到处去学习技术。政府对种养户有很多扶持政策,只要农业农村局组织了技术培训,帮扶干部都会通知他去参加,村里、镇里、市里、外县,有时一两天,有时三四天,他在一次次的现场指导中,掌握了不少方法,再结合自己的经验,将十亩地侍弄得越来越好。此外,他还获得了五千元产业发展奖补资金,农商行的五万元免息产业贷,还在邮储银行贷了十五万元的低息贷。这些,都让他有勇气扬帆起航,大干一场。
田里事多,华水林几乎天天忙得脚不沾地,即便如此,他还是愿意亲力亲为,他实践着自己精耕细作的想法,在经历诸如天冷果树被冻坏等失败之后,他已经有了更丰富的经验应对气候,如今各类瓜果大多进入了丰产期。
走进华水林的家,厅堂里堆满了瓜果蔬菜。偌大的屋子,楼上楼下,出入自由。想想从前逼仄的日子,简直天上地下。不仅如此,他们家还可以腾出四个房间用来做民宿,有游客来时,村里会统一将客人分派到各家,这又是一笔收入。
从去年开始,华水林的妻子在瑞金一中做宿管,每月工资有一千多元。大女儿在小学教书,今年考上了正式编制,每月也有三四千元的工资。现在,只有二女儿还需要家里供养,她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上大一,学的是会计专业,华水林对她未来的从业也很有信心。
脱贫的华水林不忘本,他积极带动乡亲共同致富。他说爷爷华钦材为了革命牺牲生命,他的奉献精神也成为家风。“国家帮助我很多,让我脱贫。我有义务帮助其他人。”
走在铺着青砖的华屋广场上,我注意到华水林打着一双赤脚。他笑呵呵地说:“赤脚好啊,有利于身体健康。”停了一会儿,他对我说出了肺腑之言:“从前是到处奔波,整天发愁没活干,怕挣不到钱,养不起家。现在呢,大家安居乐业,每天过得很充实。华屋处处是‘华屋’。”
多么好啊,一双赤脚,连接着令人安心的地气;一个四处奔波的人,终于把脚跟紧紧地扎在了家乡的土地上。(朝颜)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ccdi.gov.cn/lswhn/wenhua/202205/t20220527_195326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中国风物 | 意趣尽在画屏间
下一篇:慈爱依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