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闽东勤廉之光
宁德,地处福建省东北部,素有“闽头浙尾、山海澳区”之称,这里依山傍海,风光旖旎的自然之美融汇成雄浑壮阔的山海交响。越千年时光,廉洁薪火在这里代代相传,黄鞠、薛令之、谢翺、林聪、冯梦龙、甘国宝、李拔……每一个名字都是廉洁的种子,播撒在大地上,成长为参天大树,荫护这方乐土。
一
三都澳港区向西几里许,霍童溪畔,草木葱茏,龙渠水千年潺潺,润泽着两岸广袤沃野,春耕秋收,滋养一方百姓。
“千年之前,一无火药,二无科学仪器,凿明渠暗道,引水垦荒2万余亩,堪称南国愚公”,说的正是水利先驱——隋朝谏议大夫黄鞠。
黄鞠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,入闽定居霍童,兴修水利。霍童溪蜿蜒曲折,将霍童一分为二,一块是右岸千余亩的石桥洋,另一块是左岸数千顷的松岸洋。虽然溪水近在咫尺,但因水位低于洋岸,无法利用灌溉,两旁土地一片荒芜。
黄鞠几经实地勘察,决定斩断龙腰山脊,从大石坑引水。十年间,黄鞠率领乡众“凿龙腰,开霍地”,将两岸原本荒凉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万亩沃土,把带来的中原农业先进技术进行了大力推广,增加了效益,霍童也因此成为农耕时代当地的经济中心,如今黄鞠水利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,而闻名于世。
隋代以降,时光迈进了盛唐,与宁德霍童紧邻的福安白云山麓、穆水之畔,坐落着一座被誉为“中国廉文化第一村”的秀美村庄,这就是全国唯一由皇帝敕封以“廉”命名的村庄——“廉村”,该村得名于薛令之。
薛令之是“开闽第一进士”,他在朝居官46年,始终刚正不阿、直言敢谏,以清廉高洁著称。后因在东宫墙壁题《自悼》诗而开罪于皇帝,毅然辞官返乡。从长安到山高水远的闽东,薛令之步行数千里,《唐诗纪事》记述薛令之“徒步归”,以彰其清廉朴素。
归隐乡里的薛令之一贫如洗,家徒四壁。逝后,唐肃宗“嘉叹其廉”,敕命其乡曰廉村、溪曰廉溪、岭曰廉岭。廉村、廉溪、廉岭,世称“三廉”。
往廉村溪畔东北方向30公里外,登上海拔500多米的山城柘荣,天空透蓝如镜,午后的阳光撒在溪坪两街,没有一丝的闷热感。沿街而下的民居大宅,其门分别披有“衡门自适”等字题,书风雄浑、苍劲各有奇趣,这里就是北宋廉吏陈桷的旧居。
陈桷于政和二年(1112年)中探花入仕后,他明断赏罚和贿案,初试锋芒,廉誉斐然。陈桷任广州布政司副使时,曾有数百艘南蛮番船在海上遇险,他亲至海边,创舍五十余间,及时救助,并免费供给茶饭。番官馈赠礼价值三万八千多贯,陈桷当即拒收,转报朝廷。皇帝称赞其:“守介不移。” “不带江南一线归”是陈桷两袖清风、涓滴归公最生动的写照。
在陈桷中探花的这一年,同榜进士黄槐知徽州。黄槐为了救万民于水火,不惜牺牲个人仕途,开仓放粮赈灾救民。弃官后更名黄山,归隐鹤溪,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善事。他心系苍生,一生为民,是福建历史上民间影响力最大的爱民清官之一。
“做官要像黄山公,百姓冷暖放心中;做人要像黄山公,积善积德积阴功。”德政口碑自在人心,多少年来,这首民谣一直在闽东广为流传。
薛令之、陈桷、黄槐等先辈的清廉高洁的品格节操,清辉沐浴宁川大地,潜移默化地教育、启示着后人。南宋理学名家杨楫,作为朱熹高足,数十年宦海沉浮,始终洁身自好、清廉勤勉,以“奖廉静之操,禁奔竞之风”为座右铭,带动士林风气,弘扬程朱理学。与朱熹“相向慕”、亦师亦友的长溪林湜身为监察御史,整肃纲纪,针砭时弊,刺奸格非,“论劾甚锐”。
与勤廉先贤一样受万民推崇的还有霞浦赤岸人王伯大,其留余理念备受推崇。
王伯大勤于政事,致仕时两袖清风,行李萧然。他名闻一时的不仅是为官清廉,还有那传世名篇《四留铭》。
相较于王伯大,宋末爱国诗人谢翺是痛苦的,他生活在朝代更迭,战火纷飞、居无定所的年代,面对家国沦陷,悲愤交加,毅然举义。
景炎元年(1276年)五月,文天祥传檄各州郡举兵勤王,至南剑州(今南平市)聚兵,谢翱率乡兵数百人从之,被署为谘议参军。文天祥兵败,仓猝间与谢翱在赣州章水上握别。元军占领江西,谢翱遂潜往浦城,不久辗转流离入浙江,与南宋遗民诗人交游,成立“汐社”。
谢翱一生,以忠孝为己任,践行了士大夫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忠义思想,他的生命虽然短暂,但在民族危亡时刻毁家纾难的义举,足以让后人击节赞叹!
“崖山之后无中国”,谢翱集忠义与才华,成就不朽的传奇。
“闽浙襟期玉雪清”“诗人故里未可知”,陈桷、谢翺的籍贯之争,成为史学研究者一个热议话题,有争必有可争之处,缘于争议,也为特定人物知名度增加了不少舆论热度,提升闽东廉洁文化建设感召力、凝聚力、影响力。
二
经历了隋、唐及两宋的繁华,时光悄悄迈进了大元时代。元朝的存续时间虽然短暂,但是中华廉洁种子源远流长,依然闪耀着光茫。
“为人洁清,不营财产,奉使往还,补被外无他物”,这是《明史》对元代清官张以宁的充分肯定。
张以宁任浙江黄岩州判官时,海寇与本地恶霸相勾结,杀人越货,横行乡里。张以宁上任途中就收到恐吓信,但他不畏威胁,誓要擒尽海寇。他以一介儒生,身先士卒,巧设潜伏妙计,大挫海寇,地方得以安宁。
张以宁以“兼善天下”的清名流传千古,至今翠屏湖依然荡漾清波。翠屏湖往北20公里的龙江村,这里是被后人誉为“章铁板”--章润的故乡。
章润不轻慢贫贱,不阿谀权贵,对诉讼案件均能秉公断案。他“断狱数千,无有称冤者”,为官二十多载,廉洁勤政,两袖清风,堪称为官者的楷模。
章润中进士的这一年,闽东勤廉薪火再次传递,明朝刑部尚书林聪在宁德七都出生。林聪一生爱国爱乡、清正廉洁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。
林聪从小便有“为民做主”的伟大抱负,入仕时,便立下“不为名不为利,只求天下太平,百姓安乐”的誓言。在几十年宦海沉浮中,林聪始终坚守初心、不畏权势、敢于谏言,只要存在贪赃枉法之举的,不管是朝廷勋贵还是皇亲国戚,他都敢于检举揭发、上奏弹劾。
时驸马都尉石璟纵容家人与不法官员相勾结,公然违反朝廷禁令,以官船装载私盐。林聪得知后,即写下《劾驸马都尉石璟违法规利疏》上奏皇帝,疏中列举石璟的种种徇私枉法、损人利己的事实。最终,驸马石璟被罢官下狱治罪。据记载,被林聪弹劾的二品以上官员达二十六人之多。
林聪刚直不阿,铁面无私,其清名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。林聪辞世60年后,嘉靖年间云南道监察御史、福安人郭文周备受世人称道,人称“铁面青天”。
明朝实行“编民养马”,每匹官马的脖颈上都挂有银牌编号,数以万计的官马就要耗费万贯钱财,这种铺张浪费,变相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。郭文周革除弊端,将银牌改为木牌,“省费巨万”。
监察御史郭文周刚正不阿享誉政坛,而作为郭文周福宁同乡密友的游朴的勤廉故事民间流传盛广。游朴勤学苦读“木鸡腿”等故事流传甚广,400多年来激历着一代又一代的后学者。
游朴虽然中年科举成才,但他深切体察民间疾苦,治吏之严,在当时即有口皆碑。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,游朴迁湖广布政司右参知,整饬政纪,特别是在与荆州恶霸李天荣的斗争中,不顾威胁恐吓,毅然将李天荣及其主要党羽逮捕人狱,处以极刑。
游朴在二十余载的为官生涯中,为民请命、清理冤狱、惩奸除恶、政绩卓著,朝廷称赞他:“诚、明、恕、忠、笃”。
大明王朝中后期,接连发生阉党篡权,导致吏治腐败,郭文周、游朴等人不满时局,慨然致仕。大明王朝日薄西山,东南海防日渐松懈,引起东夷野心,终引发倭乱,烽火连天。
“封侯非我意、但愿海波平”,是戚继光的爱国情、报国志和勤廉心,也一直为后世所传颂。
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夏,戚继光率军捣毁倭寇巢穴宁德横屿岛。倭寇凭借地势之利,结营岛上,并认为戚家军只擅陆上作战,不能过港攻击。戚继光利用倭寇的这种心态,戚家军秘密进至海边,乘退潮之机,命士卒负草铺路,涉海进攻,出奇制胜,一举捣其巢穴。
戚继光救民于水火,平定倭乱后,广东潮阳举人林时芳临危受命,出任宁德知县,开仓赈济,安抚百姓。
林时芳重建宁德城,奉母于官,以安民心。宁德百姓深受感动,不久后他们便携老扶幼,络绎不绝地回到城里。林时芳重筑宁德城四年后,闽东才子崔世召降生。
崔世召一身才华,却耿介桀骜,他任江西崇仁知县时,有官员为向魏忠贤献媚,持尺幅向他求诗时,他愤然诘问:“是安得污我清泉白石耶?”他深知自己将遭到阉党的报复,说:“宁毙我,毋累崇人。”
押赴应天府临行之日,崔世召面无惧色,从容就道。后因时局艰难辞官。就在崔世召告老还乡的那年秋天,61岁的冯梦龙跋山涉水到达寿宁任知县,为“万山逶迤”、地僻民贫的寿宁留下一本《寿宁待志》,一段勤廉佳话。
冯梦龙在寿宁,始终秉持“一念为民之心”,挑战封建陋俗,严禁溺杀女婴,使得“此风顿息”;尽职理讼明决、倡导民间“无讼”,做到“政简刑清”;热心兴教助学,支持两度修缮县学,激励士人“进取之志”。他主张为政须“以勤补拙、以慈辅严、以廉代匮”,坚决采取措施制止吏胥借纳税、里役等盘剥百姓,无不彰显其勤政爱民、关心民瘼的思想。
冯梦龙老年官场失意,晚年历经亡国之痛,简直是让人听者伤心。不过福祸相依,正是有着这样曲折而痛苦的人生,才使得他有时间接触底层人民的生活,然后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作品。
最能感同身受冯梦龙亡国之痛的,非抗清英雄刘中藻莫属了。
明末,刘中藻拥兵抗清,先后收复庆元、泰顺、福安、古田、罗源诸县。顺治六年(1649年),刘中藻兵败,退守福安县城。在粮尽弹绝的情况下,为保全福安全城百姓性命,他着明朝衣冠悬梁自尽。
“采薇有约休回首,正气歌成天地阴”,刘中藻坚守民族气节,义薄云天,誓死抗清,扶大明于将倾,终无力回天,不屈而死,化作大明夕照的最后一抹余晖。
三
元、明之后,时光来到了十七世纪中叶,满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,在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统治的持续推崇儒家学说,继承历代为官推崇清正廉洁的文化传统,成为官僚阶层的追求,也涌现了一批较为务实的廉吏,社会发展呈现康乾盛世的繁荣。
在康熙执政时期,为实现国家统一安定,中央政权的稳固,先后平定“三藩”之乱、准格尔叛乱等。在平定“三藩”之乱中,周墩人徐援奉诏参与平叛,先后收复柳州、梧州等府,因功升任都督,而名垂青史。闽浙总督部院刘光麒赠匾“瑞徵鹊印”,彰扬他的功绩。
康熙年间,宁德周墩人徐援奔赴广西边垂,为国效力,建功立业,广东海康人陈瑸开启仕途第一站,出任古田知县。
他到任之时,便立匾“正心诚意”表明治邑的决心。治邑先治吏,他不徇情面,裁汰冗员。陈瑸到任一月有余,多年的弊政得以消除。陈瑸发现边远乡村逃欠赋税,多由造册的县衙小吏与地主勾结,把自己的田籍伪报到其他农户的田籍上,以此逃税,致使农户出现多余的负担。为此,陈瑸按册籍清理甄别,亲自细查钱粮案件,惩治了许多不法之徒。
陈瑸为官极为清俭,但他“行父母心,尽父母责,父母之心原无纪极。”见古田百废待兴,即便俸禄养家惟艰,他仍多次捐俸为民办实事。担任县令仅一年多时间就五次捐俸,成为捐款“大户”。
陈瑸在福建多地任职,累官至闽浙总督,他把毕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福建人民。就在陈瑸跋涉千里,惠政古田百姓之际,屏南甘国宝不畏艰难险阻,跨越海峡,远赴台湾戍守千里海疆,为祖国海疆安定稳定贡献力量。
“此系第一要地,不同它处,非才干优良、见识明澈者不能胜任。”甘国宝被授为台湾挂印总兵时,乾隆皇帝诏谕。
甘国宝上任后,一方面严军纪、提素质,办“益求堂”,组织官兵学文化、学军事,提升防务能力。另一方面细察民情、尊重民风,教台民“明礼仪,勤耕种”,办书院、建“昭忠祠”,引导民众忠心爱国,在台湾赢得“兵安其伍,民安其业”的好局势。
不仅如此,甘国宝和睦地方官员,从不仗势恃强。他说:“吾为官虽不敢漠视民事,而总不欲干预词讼而侵文武之权。吾治兵虽不过于刻责,而常恐其偶骄纵鸷悍,以得罪于郡邑士大夫。”他以身作则,垂范官兵;情深义重,待兵如亲。
甘国宝戍台期间,因“慑其威,服其勇”,海盗遁迹,强人不敢轻举妄动,“百姓得以各安生业”,确保了台湾一方安宁。离任时,台湾百姓扶老携幼赠万民伞、万民旗,有操舟送行至鹿耳门而不忍去者。
甘国宝出任台湾挂印总兵这年的早春二月,四川犍为人李拔升任福宁知府,开始为期近两年的为民造福时光。
李拔到任后,他系统考察福宁的山川地理、水土气候、人文风情,而后提出“兴教化莫先于足衣食,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,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”,这是立足于民生的理政措施。他注重发展种植,致力解决百姓温饱问题,在全县推广种植“番豆”(即玉米),收获颇丰,被百姓称之为“李公麦”。
李拔居官服政,以爱为心,以严为度,以勤为本,以俭为尚,深受百姓爱戴。以至,他调任福州知府时,当地百姓不让他走,福州人民争着抢官,一度传出“两郡争守”的佳话。
福宁自州升府近200年,知府换了百余任,而李拔是唯一一位以“循吏”载入方志,而名垂青史。
清季,闽东既有像李拔这样不远千里而来造福一地的廉臣良吏。康熙皇帝称之“清廉中之卓绝者”的陈瑸,也出现了陈珖坦、孙翼如等人,不辞辛劳,道里云遥,远赴大西北、大西南偏远之地,剔弊锄奸,教之以德,导之以礼,广施仁政,为民造福。
在闽东勤廉人物中,除了以上24位人物,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默默付出者,他们或是在农村田野中,或是在城市街头巷尾,大概些许的寻常事,都浸润了他们的汗水与泪水,让他们成为了勤勉的灵魂、廉洁的精神代表。
今年,宁德市纪委监委、市委宣传部、市党史和方志室、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组织开展勤廉闽东人物选树活动,引发全国各地网民的热烈支持,总投票超300万票,最终推选确定黄鞠、薛令之、冯梦龙、李拔等人为“勤廉闽东24人”。
勤廉闽东24人物它不仅仅是一份名单,也是一种传承,更是一种精神激励。正是一代代先辈用自己的品行操守和道德文章,诠释了勤廉精神的内涵,成为了后人学习效仿的楷模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榜样,引领我们走向富强、文明、和谐、民主、自由、平等的伟大奋斗目标。(宁德市纪委监委)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fjcdi.gov.cn/cms/html/fjsjwjw/2024-03-29/457143322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下一篇:廉语润心田廉洁常相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