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检舆情网
当前所在:网站首页> 廉洁文化 >正文

仁心施政 谨严治史 赵翼的为官与为学

时间:2024-02-06 来源: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作者:佚名 0

  

  

  赵翼书法作品,所书对联为“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,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”。 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  

  《廿二史札记》书影。 资料图片

  

  常州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一景,其建筑具有徽派风格。  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  “李杜诗篇万口传,至今已觉不新鲜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这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一首诗。它的作者是清代大学者赵翼,他不仅是一位诗人、一位历史学家,也是一位为民解忧的官员。

  1 赵翼论诗:各领风骚数百年

  今天的旅行者,越发重视旅行的人文性,在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之外,博物馆、古建筑、历史文化街区等人文景观,吸引了越来越多旅行者。

  历史文化街区,定格了城市的一段过往,留住了城市的一段乡愁。苏南,人文鼎盛之地,每座城市都有别致的历史文化街区。说到常州,或许最先令旅行者想到的历史文化街区是青果巷。有道是“一条青果巷,半部常州史”,这条不足千米的窄巷,名士云集,文气盎然。

  青果巷的故事,容待日后再讲。此刻,请将视线转往青果巷北不到一公里的另一处历史文化街区——前后北岸。前后北岸分为前北岸与后北岸,北岸说明它在一条河的北边,这条河名曰顾塘河,又名市河,水系变迁,今天这条河已填没,但名字却保留了下来。

  前后北岸为两条河环抱,南为顾塘河,北为白云溪。在这片并不大的街区内,却有不少值得留意之处。最著名者当推前北岸的藤花旧馆,公元1101年,苏东坡自海南儋州获赦北归,舟至常州时,东坡已是“百病横生,四肢肿满”,他住进了藤花旧馆,在此走完了人生的旅程。

  一代文豪终老于此,遂使前后北岸成为文人凭吊东坡之地。清代常州大学者赵翼在藤花旧馆附近置办产业,他晚年有诗自述:“无端失计移城市,贪慕东坡住顾塘。”

  说到赵翼,或许读者最熟悉的是他的一首诗:“李杜诗篇万口传,至今已觉不新鲜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这是他的《论诗》组诗的第二首。赵翼的诗就是如此直白,他的诗好懂,他对于诗的态度也不难捉摸。

  《论诗》组诗的第一首云:“满眼生机转化钧,天工人巧日争新。预支五百年新意,到了千年又觉陈。”一个伟大的作家哪怕能够预支五百年新意,将他身后五百年的作家都笼罩在他的影响下,使其焦虑,但这新意能够持续千年吗?

  赵翼并不是对李白、杜甫有成见,在其所著《瓯北诗话》中,他对两位大诗人有高度评价。明清诗坛,复古之风大炽,某个流派说唐人的诗好,我们写诗应学习唐人,这个流派掌控诗坛一段时间后,另一个反对的流派兴起,说宋人的诗好,我们写诗应该学习宋人。如此在前人的窠臼中打转,而终于牺牲了自己的性灵,忽略了时代的脉动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脉络中,赵翼与袁枚、张问陶并称为“性灵派三大家”。

  赵翼论诗主张独创,主张出新,反对摹拟。一个时代应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李白、杜甫,倘若只有唐代的李白、杜甫,那这个时代的声音由谁发出。

  赵翼相信中国人才之盛,他们将能从前贤的影响焦虑中走出新路,各领风骚数百年,如此文学的园地才真正是争奇斗艳,真正是春色满园关不住。

  2 赵翼为官:相爱浑如鸟入怀

  赵翼不仅是一位诗人、诗歌评论家,是一位历史学家,也是一位官员。中国古代的士人群体是官僚与学者的结合,了解他们需要从这两个角度同时切入。

  1727年,赵翼出生于常州。传记资料记载,赵翼是个早慧的儿童,“生三岁,日能识字数十,十二岁为文,一日成七篇,人皆奇之”。然而如此成就却并没有让赵翼的父亲高兴,他对儿子说:“他日不患不文,但诸经尚未全读,宜以读经为急。”他的担心不无道理,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不考诗赋,而是以儒家经典为重中之重。为使赵翼专心科举,父亲甚至禁止他写诗文,他只得偷偷地写。

  从十九岁应童子试起算,赵翼在功名之路上只用了十六年的时间,便获得了探花的好成绩。蒲松龄也是十九岁应童子试,此后在乡试这关屡试不中,一辈子也没有成为举人,在古稀之年勉强得了个贡生,而半个世纪已经过去。

  1761年,三十五岁的赵翼考中进士一甲第三名,也就是探花,其实他本是这科的状元。据载,乾隆在厘定名次时,发现第一名是赵翼,第三名是来自陕西的王杰后,认为“江浙多状元,无足异;陕西则本朝尚未有,今王杰卷已至第三,即与一状元亦不为过”,遂将两人名次对调,王杰由此成为清朝陕西唯一一位状元。

  赵翼在此之前,因文思敏捷在军机处工作过一段时间。当时正是清朝对准噶尔部用兵之时,文书繁多,赵翼能够“顷刻千百言,无不中窾会”,写得又快又好,能够切中要害,不发空言。赵翼不止一次扈从参加木兰秋狝,这是清朝皇帝每年秋季在内蒙古卓索图、昭乌达二盟牧地举行的狩猎活动,狩猎只是形式,其实质是要维系与蒙古王公的联盟关系。在没有桌椅的蒙古包中,赵翼也能“伏地起草,顷刻千百言不加点”。

  赵翼考中进士后,入翰林院工作,参与了《通鉴辑览》等书的编纂工作,这为他日后的史学研究事业助力不少。赵翼在军机处、翰林院的成绩,证明他能胜任任何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,那么他是否能够独当一面,胜任地方官之职呢?

  1766年,四十岁的赵翼被任命为广西镇安府知府(治所在今百色市德保县),在养心殿面见乾隆时,赵翼担心自己未熟吏治,恐怕当不好地方官,乾隆宽慰他在军机处干得就不错,“广西乃政简民淳之地,汝初任留心练习,自可成好官。”

  赵翼是在第二年夏天到任的,镇安此地“广袤八百余里,层峦叠峰,摩云插天,多瘴疠”,但确如乾隆所言,民风淳朴,诉讼稀少。

  百姓愁苦之处,正是地方官施政的重点,赵翼在镇安最为人称道的政绩,就是他解决了百姓抱怨已久的常平仓粮“出轻入重”的问题。常平仓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制度,它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平抑粮价,粮食丰收时,常平仓从市场上收购粮食,保证粮价不因丰收而暴跌,当发生饥荒时,往往有粮的富户囤积居奇,抬高粮价,常平仓将粮食投放到市场上,增加供给量从而平抑粮价。

  百姓还可以向常平仓借谷,春天借出,秋天偿还,此举可使常平仓中的陈粮换新,偿还常平仓粮时往往还要交一定数量的利息,如果管理妥当,常平仓这项制度能使官民两利。但总有奸猾之吏利用常平仓盘剥百姓,镇安百姓遇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况。

  原来,镇安当地不用斗称粮,而以竹筐称,百姓从常平仓借谷时,一筐五十斤,但竹筐本身重五斤,百姓实际到手的只有四十五斤。但还粮时可是另一套算法,“五十斤之外加筐五斤,息谷五斤,又折耗五斤,为一称,民已加十五斤矣”,这就是“出轻入重”,百姓负担加重,多还的谷成为奸猾之吏的囊中物。使情况更加恶化的是,当时为了边境战事,镇安府在收谷时,“别制大筐,可盛百二十斤者收之”。

  赵翼革除“出轻入重”的弊端,且废除了特制的大筐。为了防止奸猾之吏在秤上做手脚,他特制了一种公平秤,可以让百姓自称。史载“民之以两筐来者,剩一筐去,城内外酒肆食棚各醉饱,几不能容”。对于百姓控诉横征暴敛的官吏,他亦痛惩之。

  赵翼此举获得镇安百姓的赞许,他出行乡里,百姓争相在路口迎接,要将他的轿子抬到自己乡里,以致他“日不过行三十里”。在镇安,赵翼留下了许多诗篇,独特的壮乡风俗让他印象深刻,在一首《镇安土俗》结尾,他说“所欣民意安吾拙,相爱浑如鸟入怀。”身为地方官的他与其治下的百姓相亲相爱,就如一只鸟拥入爱鸟之人的怀抱中,暖意满满。

  后来,镇安百姓为感谢赵翼德政,从镇安行千余里至广州,送予赵翼一把万民伞,那时赵翼已任广州府知府。

  3 赵翼治史:历历兴衰史册陈

  镇安任满之后,赵翼获任广州府知府,这本身即是对他能力的肯定。与清简的镇安相比,广州乃繁华都会,这座因对外贸易而繁盛的城市,聚集了各色人马,各种珍奇宝物都能觅到,在此任官,要有强大的定力抵挡住各种诱惑。

  赵翼在赴任广州路上,曾赋诗明志:“繁花闻说五羊城,人物嬉恬见太平。鲛妾轻绡珠瑟瑟(传说水中的鲛人流下的眼泪是宝贵的珍珠),蜑人(居住在水上的族群)画舫水盈盈。地当都会多盘错,身处脂膏要洁清。却喜移官乡路近,迎亲较少二千程。”身处脂膏之地,更应洁身自好,以廉为本。

  在广州,赵翼花费了很多时间处理各种诉讼,他自己规定每天要处理八起案件,处理不完不准休息。有一回,广州府捕获海盗一百零八人,按律这些人可以不分首从一律处死,但赵翼却“自找麻烦”,念及他们没有杀人之罪,“案情尚稍轻,乃条别其轻重”,最后只有三十八人被处以极刑,其他人得以留住性命。

  赵翼于1770年到任广州,第二年升任贵州分巡贵西兵备道。当时威宁、水程两座铅厂,本来由督粮道(清朝各省设督粮道负责漕粮运输)管理,但有关官员视两座铅厂为“利薮”,从中渔利,竟使之出现亏空。赵翼上任后,两座铅厂改由贵西道管理,赵翼革除种种弊端,使之走上正常轨道。然而赵翼未能在贵西道上大展身手,有人告发他在广州轻判海盗,他由此萌发退意。

  回归乡里的赵翼,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他喜爱的诗文与历史中。他在历史学领域的成就尤为显著,集中体现在1795年撰成初稿的《廿二史札记》,成书之时,赵翼已六十九岁。

  虽然书名说的是廿二史,实则此书是对正史“二十四史”的精读,只是《旧唐书》《旧五代史》未计算在内,因为这两部史籍是最后进入正史序列的。

  《廿二史札记》是一部考史、评史之作,正如赵翼在此书小引所述,“此编多就正史纪、传、表、志中,参互勘校。其有牴牾处,自见辄摘出,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。至古今风会之递变,政事之屡更,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,亦随所见附著之。”

  《廿二史札记》以笔记的形式呈现,他在小引末尾提到了顾炎武的《日知录》,这也是一部笔记。大抵是赵翼的友人,赞许《廿二史札记》可与《日知录》相比,两书作者撰书时都无官职,但书中所言有可用者,赵翼谦虚表示不敢与顾炎武相提并论。不过《廿二史札记》与《日知录》都传递出一种经世的精神。赵翼曾有诗云:“历历兴衰史册陈,古方今病辙相循。时当暇豫谁忧国,事到艰难已乏人。”显见他治史是为了经世,寄望通过探讨历史上的治乱兴衰而有益于当世治理。

  笔记这一文体有很大的自由度,可以将其写成一篇严谨的论文,也可以将道听途说的故事随手记下。阅读《廿二史札记》的条目,很像是阅读前辈学人的历史学论文,条目即鲜明亮出结论,然后再一条一条胪列文献中的证据来证明。

  在此过程中,赵翼亦将自己对历史事件、人物的观点融入其中。如在“青苗法不始于王安石”这条中,此条梳理了青苗法的流变,在分析此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后,他感慨道“即如常平社仓,何尝非古人善政。然沿及后世,常平春借秋还,出则克扣,入则浮收,徒供不肖官吏之渔利”,想必赵翼写这段话时会想到自己在镇安的施政。善政因不肖官吏的私心而蠹坏,赵翼想到了孟子曾论及的仁心与仁政的关系,孟子认为有仁心而无仁政,百姓得不到福祉,赵翼对此进行反思,认为“有仁政而无仁心,非惟不被其泽,且转受其害也哉”。《廿二史札记》中如此警语尚有不少,因为是由真实的史料中钩稽而出,更使人觉其分量之重。

  《廿二史札记》是赵翼晚年最重要的学术成就,也是清朝史学研究的重要收获,此书与钱大昕的《廿二史考异》、王鸣盛的《十七史商榷》并称为“清代三大史学名著”。

  赵翼于1814年在前后北岸的宅第去世。在《清史稿》的赵翼传记末尾,特别提到“其同里学人后于翼而知名者,有洪亮吉、孙星衍、赵怀玉、黄景仁、杨伦、吕星垣、徐书受”,他们被称为“毗陵七子”,其中五位曾在前后北岸生活过。

  小小的北岸,勾连出一个大大的文化世界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zdis.gov.cn/lzjy/lzwsp/202401/t20240131_83655143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上一篇:心有修竹

下一篇:于谦的诗心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纪检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。
纪检舆情网 jjyq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6212746 15311203816 010-56212739 15311203807 010-53387132
监督电话:13269738208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xcgbfz@163.com  客服QQ:3610847436 通联QQ:3504475633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