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检舆情网
当前所在:网站首页> 廉洁文化 >正文

十里青山半入城

时间:2024-01-30 来源: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作者:佚名 0

  

  

  言子故里。 常熟市纪委监委供图

  

  曾朴诗手稿(局部)。常熟市纪委监委供图

  常熟有个虞山,海拔两百多米,像一道山梁,在平坦的江南水乡是个地标式的存在。这里水网密布,“七溪流水皆通海”,这里虞山孤立,“十里青山半入城”。常熟古城的城墙有一部分沿着虞山东岭腾山而筑,底部为花岗岩,素有“江南小长城”之称。

  虞山不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坐标,也是滋养地域精神内核的文化高地,撑起了常熟的文脉脊梁。从虞山脚下,走出了言偃,成为孔子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面孔;走出了黄公望,把虞山的烟云草木浸染进了《富春山居图》的灵韵中……常熟代表的吴地文化,有如美酒,酝酿千载,发酵至明清时期,派生出虞山画派、诗派、琴派、印派、藏书派,等等。常熟的文脉如虞山之势,延绵不绝。

  让国同心话仲雍

  虞山东岭仿若一条绿丝带蜿蜒入城,山脚下,常熟博物馆北侧,有石阶进入虞山,入口的清权坊刻有“敕建先贤仲雍墓门”,第二道石牌坊有“南国友恭”“让国同心”几个大字。伴着一伞轻细低吟的雨声和满目苍翠的山色,踏着湿滑的石阶,便步入一山烟雨中。

  行不多远,草木萋萋,松柏蓊郁,一座青冢掩映其中。长眠在此的,是到虞地与民同耕的仲雍。

  仲雍何许人也?

  千里之外的陕西周原箭括岭南岐阳村,有座三王庙,每年清明前后,都会有吴姓后人来此祭奠。庙里供奉着周文王姬昌、姬昌的父亲季历、季历的父亲古公亶父,还放着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的神位。当年,泰伯、仲雍兄弟二人,为了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愿,主动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,经过艰难跋涉,来到远离周地的太湖流域。

  先是,为了避开戎狄侵扰,古公亶父放弃祖业,率领族人离开故地豳(今陕西省彬州市一带),南迁岐山、扶风一带的荒原。这里成为周的发祥地,后人称之为“周原”。来到周原,创业维艰,古公亶父创新生产方式,发明了井田制的雏形——助耕制,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,为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。也是在这年,古公亶父的第三个儿子季历出生。《诗经》歌颂这段历史:“古公亶父,来朝走马,率西水浒,至于岐下。爰及姜女,聿来胥宇。”

  在古公亶父的治理下,周日益强盛。季历长大后,娶了大姓任氏部落酋长之女太任。很快,太任生下一子,古公亶父为其取名“昌”,寓意周族昌盛。“我世当有兴者,其在昌乎?”古公亶父考虑起了王位继承的问题。然而,要想把王位传给昌,必须先传给季历,而季历不是嫡子,是到周原后娶的姜氏所生。泰伯才是合法继承人。

  恰在这时,泰伯和父亲产生了分歧。古公亶父认为商朝不行王道,日趋衰落,周可以取而代之。泰伯、仲雍不同意父亲的看法,认为灭商的时机尚未成熟,需静待时日。季历支持父亲,这样,就更加坚定了古公亶父传位给季历的想法。泰伯、仲雍领会了父亲的意思,决定主动避位让国。他们找了个理由——到衡山采药为父亲治病,从周原出发,沿渭水南下,后顺江而行,来到太湖之畔的吴地。为了融入当地,泰伯、仲雍入乡随俗,断发文身,并将自己的先进农耕经验传授给当地人。很快,他们在这片沼泽地上,建立句吴国,当地人民拥戴泰伯为句吴之主。泰伯身后无子,仲雍继位。他们开创的句吴文化成为吴文化的源头。

  这件事让孔子大为感动,说:“太伯可谓至德矣,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孔子将他们归为“至德”,这在儒家的处世哲学里是最高境界。这种“让”的境界,包含了仁义礼智信、忠孝慈爱谦诸多方面,正是儒家学说的现实来源。司马迁读到这里也大发感慨:“余读《春秋》古文,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。”仲雍去世后,因其让国之前的采邑在虞地(今山西平陆西南一带),后人称他为“虞仲”,把安葬他的常熟乌目山更名为“虞山”。李白诗云:“泰伯让天下,仲雍扬波涛。清风荡万古,迹与星辰高。”想必这也是仲雍对后人的感召力量吧。

  道启东南言子游

  与仲雍墓相邻的,是大儒言偃的墓。言偃墓道由三座牌坊和三个石亭组成,面向交通要道北门大街的第一座牌坊上书“言子墓道”四个大字。入内有“影娥池”,上架石拱桥——文学桥。过桥不远便是第二道石牌坊,横额刻有乾隆题写的“道启东南”,背面镌刻“灵萃勾吴”。

  “吾门有偃,吾道其南。”在孔子眼中,门下有了言偃,儒家学说就可以在南方传播了。言偃,字子游,又称叔氏,常熟人。曾担任过鲁国武城宰。作为七十二贤之一,位列“孔门十哲”第九,被誉为“南方夫子”。

  春秋时期,江南泽国在文化礼制方面仍远远落后于北方地区,言偃北上求学,主要是学礼。

  翻开《论语》,言偃与孔子的对话并不多,《礼记·礼运》篇有他们关于“小康”“大同”的对话,被认为是“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”。说的是有一次,言偃陪孔子参加腊祭,祭祀仪式结束后,两人走到宗庙外面一座高台上,孔子仰天长叹。言偃觉得十分奇怪,就问,老师为什么长吁短叹?孔子说,我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尧舜禹时代,那是我心向往之的大同社会!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向言偃描述了“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”的大同世界。

  言偃注重实干,热衷于社会实践。言偃当武城宰时,以礼乐教化百姓。孔子来到武城,只见市面繁荣,处处有弦歌之声,于是微笑着对迎接他的言偃说:“割鸡焉用牛刀?”意为我教你的礼乐是用来治理国家的,你用它来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,岂不小题大做?言偃恭敬地回答,他曾听老师说,为官者学道,会有仁爱之心,黎民百姓学道,就容易听从指挥,教育总是有用的啊。孔子非常满意,便对随同他一起来的弟子说道,言偃的话是正确的,他刚才那话是开玩笑的。由此可见,言偃十分理解孔子的思想,而且身体力行。孔子又问言偃,在这里得到什么人才没有?言偃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,走路不抄小道,不是公事从不到言偃屋里来。言下之意是此人行为端正,不对上司拍马奉承,是可以重用的一个人才。这说明言偃为官正派,能够识别人才,不喜听恭维之词。也正因此,孟子称赞言偃和子张、子夏一样“有圣人之一体”。

  孔子去世后,言偃回到家乡,开馆授学,促成了儒家文化南传。

  近世文学看曾朴

  虞山的名人墓还有很多,近代文学家曾朴的墓志显得与众不同,上书“东亚病夫曾公孟朴之墓”。

 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,曾朴是个绕不开的人物。他写的《孽海花》被鲁迅誉为“晚清四大谴责小说”之一。

  曾朴,字孟朴,又字小木、籀斋。他早年间中过举,但十分厌恶科举制度,在其少时所作《赴试学院放歌》中就痛切揭露清廷科场视士子如盗贼的现象,对那些沉迷八股、钻营官场的人表示鄙夷。后来,父亲为他捐了一个内阁中书的职位,留京几年,不习惯官场人情世故的曾朴,终觉得小京官生涯不足以偿其志,愤然离京赴沪,与谭嗣同等人谋变法大计。

  变法失败后,曾朴致力于新式教育,希望通过文学唤醒国人。1904年与丁初我、徐念慈创办小说林社、真善美书店,大量发行译著海外小说以鼓荡新风气,继而,他又主办发行《小说林》杂志。这一时期,曾朴开始续写小说《孽海花》,鼓吹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思想也由此萌发滋长。阿英的《晚清小说史》里对此有很明白的见解:“《孽海花》所以然能得到这样热烈欢迎,原因主要在思想性。此书所表现的思想,其进步是超越了当时一切被目为第一流的作家而上的,即李伯元、吴趼人亦不得不屈居其下。”

  《孽海花》问世后,洛阳纸贵,在不长的时间里,先后再版10余次,行销10万本,独创纪录。曾朴又续成三十五回,容纳了从同治初年起到甲午战败大约30年的社会历史,具体描绘了在列强环伺下的清廷十年两败,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昏聩无能、封建士大夫的醉生梦死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。

  曾朴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文艺创作中,也在政治活动中付诸实践。当时,清廷赔英款建沪杭南铁路,实则是出卖中国主权,舆论哗然。曾朴与马相伯等鼓动苏浙商界通电请愿,掀起舆论风暴,誓死反对卖国行为。这期间,清廷又将残杀秋瑾的浙江巡抚张曾扬调到江苏,曾朴与上海《时报》创办人狄平子领衔发起驱张运动,被清廷密电嘱捕,但他仍然冒死鼓动驱张风潮,终于迫使清廷收回成命。

  1935年夏,曾朴病逝于常熟虚霩园,消息传出,社会各界无不深感痛惜与震惊,许多名流纷纷撰文纪念。郁达夫为纪念曾朴而写的《记曾孟朴先生》一文,文尾的一节话:“现在虽和先生的灵榇远隔千里,我只教闭上眼睛,一想起先生,先生的柔和的风貌,还很鲜明地印在我的眼帘之上。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代这一道大桥梁,中国二十世纪所产生的诸新文学家中的这一位最大的先驱者,我想他的形象,将长留在后世的文学爱好者的脑里,和在生前见过他的我的脑里一样。”这番话是在1935年说的,今天读之,其论仍不失中肯。

  山不在高,不俗则贵。虞山之贵,贵在有先贤遗风,接纳了一大批历史名人,这也是它最迷人的地方。这道“十里青山”,就这样静静地守护着一方文脉。积攒了三千余年的笔墨、风骨被一代又一代常熟人薪火相承,化作江南福地的精神文化生生不息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zdis.gov.cn/lzjy/lzwsp/202401/t20240129_83645581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上一篇:于都:多措并举推动廉洁文化走深走实

下一篇:心如皎洁明月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纪检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。
纪检舆情网 jjyq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6212746 15311203816 010-56212739 15311203807 010-53387132
监督电话:13269738208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xcgbfz@163.com  客服QQ:3610847436 通联QQ:3504475633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