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检舆情网
当前所在:网站首页> 廉洁文化 >正文

笃行君子

时间:2024-01-06 来源: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作者:佚名 0

  

  “民指田畴仓廪,过学宫而闻读诵声者,必重曰公;讼者望庭堂如目神明,必重曰公。公胡使人如是哉?夫民不难使之畏,惟爱者为难!”这是明代官员贾咏为许州(今河南许昌)知州邵宝所作的《许州知州邵公去思碑》,为官者能使百姓爱戴,是百姓之福,亦是为官者之福,邵宝就是这样一个贤吏。

  邵宝(1460—1527),字国贤,江苏无锡人,《明史》中有传,放在“儒林”类目中。明成化二十年(1484),邵宝考中进士,历任许州知州、江西提学副使、户部四川员外郎、浙江按察使、南京礼部尚书等职。

  邵宝三岁就失去了父亲,族人争夺家产,其母对金帛泉货一无所取,只取其父留下的千余卷书用来教诲邵宝。邵宝自幼天资聪慧,加之勤奋苦读,九岁便能作诗文。进士及第后,授许州知州。邵宝每到一处为官,都以百姓为念,重视教化,培养人才。

  邵宝后来留下一首《忆母》诗,诗中有几句,“手线缝衣欲问寒,慈颜时向梦中看”“读罢家音添鬓白,书成国事剩心丹”,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慨万端。

  成化二十一年(1485),邵宝赴许州就任。在给友人的信中,他如此写道:“相逢莫相问,丰荒两无望。荒岁固饥饿,一死足以当。幸哉遇丰年,诛求益遑遑。有生不如死,长恸天苍茫。”荒年有饿死之虞,如何丰年也不得安生,因为百姓的负担太重。邵宝深入了解百姓所急所苦,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。他躬课农桑、兴修水利、建立社仓,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。

  邵宝在许州九年,重视教育,扩建州学校舍,增置书籍千卷。每月初一,他会亲自前往学宫,向诸生讲明义利公私之辨。他还设立诸乡社学,使更多人的有受教育的机会。邵宝这一举措影响了很多后来在许州任职的官员,他们大多以邵宝为楷模,兴办教育。清代官员曾撰文:“吾辈今日复建,志犹文庄(邵宝谥文庄)之志,事犹文庄之事,即后贤莅许,将必踵事增华,终此盛事。”由此可见,邵宝对许州的深远影响,离任之时,许州人“树碑郡门下”,立祠以纪念。

  弘治十三年(1500),邵宝调任江西提学副使。到任之初,他到各地巡查,看到不少州县官吏玩忽职守,书院坍塌,教育荒废,他非常气愤,便行文饬令州县立即整修,并规划修复了白鹿书院学舍,新建一峰书院。

  书院大兴于宋,元明逐步官学化,明代的书院更是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。这使得入读其中的学生,大多以取功名为主要目的,带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,从而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育挤到了次要位置。针对这一情况,邵宝提出:“道德至上,功名次之,富贵云者,当斥不与。”他还特地为白鹿书院写招生文谕,要求来白鹿书院求学的人暂辍求职,专心苦读。为了能更好选拔人才,每次乡试,他都要逐一阅看考生试卷。在《分司夜阅卷》一诗中,他这样描绘:“肯信行台是隐居,手寒中夜尚披书。冰霜气逼庭初静,星斗光临户正虚。”邵宝勤政之德可见一斑。

  后来,邵宝回到故乡无锡,在惠山创建了二泉书院教授生徒,时人敬称他为“二泉先生”。他曾说:“吾愿为真士大夫,不愿为假道学。”他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真正的士大夫,而不是言行不一的假道学。他对学生说,“古之道不能行于今,犹今之道不能行于古”,希望学生不要一味死读书、读死书,应该结合当下的实际,有自己的思考。

  与此同时,邵宝还潜心于诗文的创作,写出了很多清新自然的佳作,是茶陵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。邵宝工于书法,无锡距三茅峰顶峰不远处有天然石壁,中间有缝,恰如两扇石门,山泉从缝隙飞溅而下,实为壮观。“石门”二字原是邵宝所书,所以无锡民间还有“若要石门开,要待邵宝来”的俗谚。

  为官数十载,除了重视教化外,邵宝一直坚持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,因为邵宝认为“何以守官?曰敬与廉。敬则不忽,廉乃有严。”他在江西任职期间,彭城有一粮长犯法,托人给邵宝送去千两金,遭到了严词拒绝,因此得了一个“千金不受先生”的称号。致仕后,无锡知县特地给他送来一顶坐轿,派来三名轿夫,他辞而不受,出门总是步行。嘉靖五年(1526)的一个深夜,邵宝府宅不慎发生火灾,房屋、衣物、藏书被烧一空,江苏巡按御史得知后,特地拨了一笔钱为他重建住宅,邵宝拒绝,就连亲友的帮助他也一律不收,时人对他的清廉自守无不赞美,称他为“笃行君子”。

  世事沧桑,二泉书院屡建屡毁,所幸的是,今人不忘二泉先生,二泉书院也得到了修复并对观众开放。徜徉其中,仿佛能看到二泉先生濯缨自洁的身影,耳畔似乎仍能传来琅琅读书声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zdis.gov.cn/lzjy/lzwsp/202401/t20240102_83432813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上一篇:冬至大如年

下一篇:跟党走 代代传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纪检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。
纪检舆情网 jjyq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6212746 15311203816 010-56212739 15311203807 010-53387132
监督电话:13269738208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xcgbfz@163.com  客服QQ:3610847436 通联QQ:3504475633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