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水花开自一奇
国人爱花,由来久矣。东晋陶渊明最喜“采菊东篱下”的悠然,北宋周敦颐独爱莲之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九龙江畔的漳州人则钟情素有“凌波仙子”之称的水仙,爱她“借水花开自一奇”的超尘脱俗,爱她“水沉为骨玉为肌”的素洁清雅。
漳州人与水仙花结缘,始于500多年前。据记载,明景泰年间,在河南为官的漳州圆山麓人张光惠在辞官返乡途中,路过江西吉水,看见山溪边有一种逸然清丽的奇花,爱不释手,便带回家乡种植在圆山脚下。经过多年的悉心培育,漳州水仙以其鳞茎硕大、箭多花繁、色美香郁、花期较长的特质驰名中外。
一花一城,相互成就,水仙花已然成为漳州的骄傲。时至今日,圆山麓张家祖厝上仍保留有一副清道光年间的对联:“世界名花惟此有,人间异香别地无”,字里行间透露出漳州人对水仙的喜爱和自豪之情。
水仙其叶似碧带,花洁如玉,冶情养性,素来深受士人的喜爱。古人将她与兰花、菊花、菖蒲并称为花中“四雅”,历代文人墨客以水仙入诗入画的作品不胜枚举。曾任漳州知府的朱熹在《赋水仙花》中,以“徒知慕佳冶,讵识怀贞刚”赞咏水仙花坚贞的品质。宋代词人刘克庄的《水仙花》则托物言志,以“不许淤泥侵皓素,全凭风露发幽妍”赞美水仙高洁的品质,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。元代隐士吕诚更是以“有类乎高人逸士,怀抱道德,遁世绝俗,而高风雅志,自有不可及者”称赞水仙花的高雅气质。
漳州人独爱水仙,不仅因其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,更为她虽素洁清雅却不矫揉造作的品质所折服。只需适合的阳光和温度,仅凭一勺清水、几粒石子,水仙便能发芽开花。
水仙花种养可简可繁,栽培可水可沙,造型可种可雕,也给了心灵手巧的漳州人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。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入选“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,堪称一绝。水仙艺人以手中的刻刀为画笔据型授意,通过刀刻或其他手段使叶和花弯曲、定向、成型,雕刻成金鸡报晓、丹凤朝阳、孔雀开屏、鱼跃龙门等造型的盆景。雕琢后的水仙全然没有花的娇弱感,成为了有生命的艺术品。
漳州人的生活和水仙密不可分,无论是寻常百姓家的厅堂案头,还是亭台楼阁的修饰装扮,都能看到水仙花的身影。在当地人心中,水仙就是吉祥美好的象征。花农过年时,往往要贴上蕴涵水仙字样的门联,并在厅堂上张挂水仙图案的年画、剪纸,民间关于水仙花的传说,至今仍在漳州久久流传。
作为漳州市花,水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情怀。水仙花带给漳州人民的不仅仅是香气和名气,她的品质早已融入到漳州人的精神世界。
穿过九湖连片的水仙花海,走进水仙清风馆,一幅幅图片、一段段文字、一个个场景,向人们诉说着漳州走出的历史人物和时代楷模的清廉事迹。从一生未曾当官却积极引导漳州民风民俗、被《宋史》立传的朱门高弟陈淳,到生性耿直、忠言直谏的明代大儒黄道周,都与“凌波仙子”的高洁品质一脉相承。
年关将至,水仙花又将迎来新一轮的绽放,伴随着朵朵花开,漳州与水仙的故事,将继续书写下去……(通讯员 杨特团 陈松林)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fjcdi.gov.cn/cms/html/fjsjwjw/2023-12-19/541213448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