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检舆情网
当前所在:网站首页> 廉洁文化 >正文

造一桥修一路彰显沈氏仁义家风

时间:2023-12-17 来源:吉林省纪委省监委 作者:佚名 0

  

  大公而小私,凡事讲规矩,是沈氏鲜明的家风印迹。沈约第四十二代孙沈鹤令,曾任清朝地方粮库的监理。有一年,山头下村遭遇水涝,村民们几乎颗粒无收。沈鹤令回老家探望母亲,很多乡邻都以为他会带回几袋粮食,纷纷到村口迎接。出乎意料的是,沈鹤令只背了一个行囊,里面只是一些换洗的衣物,而那一把雨伞,还是当年从老家带去的旧伞。

  这篇《禁嫖赌略言》,可谓家训的补充和延伸,体现着沈氏家族严格的齐家之法。全篇通过摆事实、讲道理、明规矩、定处罚,明确告诫子孙后代远离不良习气。

  这一座古桥,历经风雨沧桑,却依然牢固如初。公元1841年,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喜逢80大寿,子孙们合计着做一场体面的寿宴。沈感卿知道后,对子孙们说道:“你们不必为我的大寿浪费银两,把这些银两捐了吧,在潜溪上造一座石桥,方便乡亲们过河。”然而,遗憾的是沈感卿老人没有等到那一天。两年后,经过子孙们的共同努力,一座长20余米,宽1.5米的3孔石墩桥终于建成。为了纪念这位“私财不吝而公奉必约”的贤者,乡亲们将此桥命名为“仁寿桥”。

  无巧不成书,2001年,沈约第四十六代孙、抗日游击队老战士沈仲阳遗孀也迎来了80大寿。四个儿子效仿先祖,征得老母亲同意后,将祝寿款捐于公益,捐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环村道路,村容村貌为之一新。

  感人一幕,在2011年再次重现。因“仁寿桥”较狭窄,无法通行机动车辆,于是,沈约第四十九代孙沈才兴慷慨解囊,捐资50万元,在“仁寿桥”上游又建起了名为“余庆桥”的新桥。

  一座座古桥、新桥,装点着潜溪,方便了行人,也让山头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“仁义古村”。留在村中的村民,耕读传家,和睦融洽。走出村外的人,出仕为官者清廉为官,务实为民;经商者诚信经营,好善乐施……

  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、沈氏后裔 沈才土:

  我们这个家训,已经不再是仅仅写在宗谱上,甚至不仅仅是记在我们的脑子里。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民风,可以说渗透在血液里,体现于言行中,成为我们宗族人的一种道德准则、行为准则,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准则。

  千古风流八咏楼,并未因岁月风雨而褪去昔日的光华,八咏辉章,传唱不息。五百多年来,沈约的修身、为官思想与《沈氏家训》一道,成为山头下村沈氏一族的齐家之法,润泽着后世子孙。一座古村的故事,也因为那一份生生不息、延绵不绝的传承而熠熠生辉。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ccdijl.gov.cn/ztjc/jf/202312/t20231215_8852158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上一篇:唐浩明:孝友勤俭 读书明理——曾国藩的家规家风

下一篇:一封"红色家书"里的家风故事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纪检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。
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。
纪检舆情网 jjyq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6212746 15311203816 010-56212739 15311203807 010-53387132
监督电话:13269738208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xcgbfz@163.com  客服QQ:3610847436 通联QQ:3504475633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